就业与保障
主办单位:《就业与保障》杂志社
国际刊号:1672-7584
国内刊号:35-1273/C
学术数据库优秀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来源期刊
       首 页   |   期刊介绍   |   新闻公告   |   征稿要求   |   期刊订阅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本站业务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期刊简明目录
      本刊论文精选
      过刊浏览
      论文下载排行
      论文点击排行
      
 

访问统计

访问总数:33418 人次
 
    本刊论文
试论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对策

  论文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竞争日趋激烈,市场对大学生的需求量增加,20世纪90年代末教育部启动了大学生扩招战略。这一战略使我国的高等教育从精英化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进而导致高学历求职者人数剧增。大学生毕业后能否顺利进入社会,找到合适的工作,成为社会、个人关注的问题。鉴于此,本文分析了大学生就业的过程中面对的困难问题,并对问题的解决提出相应的对策。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问题 对策

  一、大学生就业问题

  严重的就业问题,备受社会及个人,乃至国家的关注。面对严峻的就业现状,应该冷静思考,找到深层次的原因,深入分析,并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
  (一)主体因素
  第一,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滞后,期望值过高。这种现象广泛存在于我国一流大学毕业生中,片面追求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发达城市工作。同时工资、福利待遇要求过高,不考虑自身的条件,导致用人单位“望而却步”。这种心理,使大学毕业生在找工作的过程中不切实际,从而错失很多发展机会。
  第二,当今的大学生有着严重的从众心理。人云亦云,缺乏个人主见,忽视个人的专业特点,盲目追求“潮流”。很多大学生在大三的时候就开始备考公务员,看中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等,传统的“铁饭碗”观念影响深刻,“学而优则仕”观念无处不在,对小的企业不感兴趣,对个人创业又缺乏勇气。
  第三,部分大学生有自卑心理。与上述情况正好相反,这部分学生缺乏自信心,对自己认识过低。他们很多来自贫困地区的贫困家庭,接触社会的机会较少,学习成绩很好,但社会经验缺乏,不善表达、不爱表现。面对激烈的竞争时,他们焦虑、自卑,临阵脱逃,错失良机。
  第四,大学生质量下降。由于近几年的高校扩招,学生的数量越来越多,学生的质量良莠不齐。很多学生在大学期间,不以学习为主;还有一部分学生高分低能,表达能力差;和这些学生相反的是,有学生社会实践能力比较强,但是专业知识差,挂科严重。
  (二)客体因素
  第一,国家政策的干预及影响。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数据显示, “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727万人,相比2013年699万增长28万人次,外加去年没找到工作的毕业生,2014年的高校毕业生多达810万,创历史新高,被冠以‘最难就业季’称号”。
  第二,就业模式与产业结构的矛盾。21世纪以来世界经济高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然而,70%的企业抱怨招聘不到合适的高校毕业生。这是一种“结构性失业”——教育供给的劳动力和市场需要的劳动力在知识、能力等方面不匹配造成的失业,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一个结构性问题。
  除此之外,高校在就业指导上存在问题。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对高校而言是机遇与挑战并存。一些高校为了自身的发展,盲目追求经济利益,仅仅重视招生,忽视了学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在就业指导上力度不够、深度不深。而且就业指导形同虚设,仅为学生发布一些招聘信息,缺乏相应的求职方法、技巧等理论指导,求职课程更是少之又少。“调查显示,需要职业指导的大学毕业生对本校就业指导机构的了解程度参差不齐,其中非常了解和比较了解的只有1/3,有10%的人根本不知道学校有这样的机构。”这使很多学生在就业问题上缺乏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
  第三,用人单位人才高消费现象严重。市场经济的竞争日趋激烈,使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盲目提高,不顾自身的实际,一味地追求高学历、重点院校、丰富经验等,这不仅造成了人才资源的浪费,也挫伤了毕业生的积极性,而且使人才高消费现象越演越烈。人才高消费现象也加重了专科学校、技术类院校的就业难问题,博士做的是硕士的工作,硕士做的是学士的工作,而学士做的是专科生的工作,以此类推。这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下行趋势更加剧了就业难的问题。

  二、大学生就业对策

  异常严峻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成为我国政府优先考虑的具有全局性意义的社会经济问题。这需要政府、学校、用人单位、毕业生共同努力,并采取多途径多渠道,实现就业模式的多元化。
  第一,政府的宏观调控和政策支持。针对大量“滞留”“积压”的高校毕业生,政府应采取措施,给予指导甚至是政策性帮助。首先政府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工作,并给予优惠政策。到基层一线工作,既可以解决就业难,还可以逐步提高基层服务水平。在基层服务期满后,毕业生参加公务员事业单位招聘考试还可以加分,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其次,政府鼓励毕业生到非公企业和中小企业就业。国有大中型企业和国家机关成为毕业生就业的首选,中小企业和非公企业存在人才缺乏的现象,需要政府政策的引导。再次,鼓励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顺应时代要求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并给予政策支持,如资金、技术、管理等,以创业带动就业。最后,政府应为广大毕业生提供完善的就业信息网络系统,收集准确、翔实、全面的就业信息,实现供需双方的资源共享。为毕业生在第一时间提供可靠的就业信息,提高就业信息资源的利用率。
  第二,用人单位和高校合作,促进就业。企业的用人要求是高校发展的方向,高校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由来已久。合作单位为大学毕业生提供实习机会,是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高校把这一环节拓展延伸,形成了“实习+就业”的有效模式。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第一时间收集用人单位招聘信息并公布于网上,学生依据自身的专业、兴趣、职业规划、就业意向等在网上报名,用人单位进行挑选,最后双方达成协议。通过实习学生有了丰富的经验,这种方式还可以缩短毕业生的成长时间。
  第三,高校要调整教学模式以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做好大学生的就业服务和指导工作 。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高校要关注就业市场的发展变化,对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及新型专业人才的需求要有前瞻性的认识,根据劳动力市场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时地调整专业设置和招生计划。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发展新型特色专业。高校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指导学生做好职业规划,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的综合素质,拓宽就业渠道,创造良好的择业平台。从大一入学开始,让学生接触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和就业状况,了解就业市场的需求,发现自己的专长和兴趣,学会进行职业发展规划设计,具备新型的就业观念,结合自身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形成正确的就业目标。此外,当前还应该高度重视鼓励自主创业,作为高校应该把自主创业在课程中加以规范,设置自主创业的课程。
  第四,毕业生要摒弃传统的不正确的就业思想,不断完善自我,形成就业新观念 。毕业生要想成功就业,必须打好专业基础,还要有丰富的社会实践,使自己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和社会实践能力。传统的“一次性终生就业的观念”“铁饭碗的观念”“唯城市论观念”成为很多人成功就业的绊脚石,大学毕业生把终身奋斗目标和就业等同,把进入财政供养的单位奉为最高目标,把留在北上广等一线大城市当作成功就业的标志。大学生应该摒弃这些传统的不正确的就业观念,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先生存、后发展”的新观念。
  备受关注的就业难,既是一个社会问题,也是一个经济问题。问题的产生有深刻的时代社会原因,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并采取有效的措施积极应对。

 

特别说明:本站仅协助已授权的杂志社进行在线杂志订阅,非《就业与保障》杂志官网,直投的朋友请联系杂志社。
版权所有 © 2009-2024《就业与保障》编辑部  (权威发表网)   苏ICP备20026650号-8